展找矿荣耀 携梦想起航
——记矢志不渝鏖战卡特巴阿苏的劳动模范杨维忠
杨维忠,男,1970年出生,山西省垣曲人。1992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矿产地质勘查专业,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新疆卡他巴阿苏地质项目负责,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杨维忠同志一直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十年来奋战在野外一线,由一名普通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地质项目带头人。他一步一个脚印,在崇山峻岭之间,在荒漠戈壁深处,从西昆仑的乔尔天山腹地,到阿尔金、那拉提山脊,都留下了他身先士卒的足迹。
2008年至2011年期间,杨维忠带领着第一区调大队七分队,先后承担了新疆美盛矿业有限公司的新源县扎色勒库勒金铜多金属矿、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铜金矿、新源县克孜勒萨依铜金矿、科克塑克金铜矿、新源林场西金铜矿的预普查工作。他们凭着天山雪松般的坚韧和磐石般的执着,经历四年的执着追求,终于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发现了卡特巴阿苏金矿,2011年施工10个钻孔,孔孔见矿。卡特巴阿苏金矿的发现,受到了公司、大队及地矿局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为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
累累的找矿成果和工作实绩赢得了一致认可和好评,杨维忠多次被评为队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局级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其带领的七分队多次被评为队级先进集体,“安康杯”先进集体,局级“安康杯”先进集体,“十一五”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走近杨维忠,带着框架眼镜的他略显书卷气,可是细细观察你会发现,那耿直的板寸,坚毅的眼神,爽朗的谈笑,还有骨子里透露出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或多或少的应证了地质人的某些共性特征。透过成绩和荣誉,我们看到了一位十年如一日,奋勇攀登,追逐梦想的身姿。
矢志不渝,四年鏖战卡特巴阿苏结硕果
卡特巴阿苏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以南约30公里处,地处西天山西段那拉提山主脊两侧,山高、谷深、坡陡,地形切割强烈,最高海拔3650米,最低海拔约2540米,相对高差500-1100米。2008年6月,杨维忠始任项目负责,带领七分队12名队员进驻卡特巴阿苏,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卡特巴阿苏鏖战。
最初,异常困难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了项目推进的最大拦路虎,卡特巴阿苏除了马道外,几乎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行,迫使分队所有人员步行翻越达坂,所有物资都由人扛马驮,每次进入矿区都是一次艰辛的磨砺。有一次进驻矿区,途中山间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本就坎坷的山路更加泥泞不堪,湿滑难行。面对如此情况,身为项目负责的杨维忠考虑到分队人员安全,果断的让大伙下马,牵马前行。被大雨淋透的地质队员们就这样牵着马,深一脚浅一脚困难前行。马背上的物资翻了绑,绑了又翻。队员们磨破了脚,碰破了皮,都不肯停下来。经过整整一天的艰难跋涉,杨维忠和他的队员们终于在天黑前平安赶到了第一个预定营地。
还有一次,杨维忠和他的队员们在新源县采购完给养后,驱车向营地进发。行进至一树林路段,布满水坑和泥沼。就在距离营地不远的地方,他们的汽车陷入一处长达200米的泥沼,在冲锋数次、马拉人推之后均无效,反而越陷越深。杨维忠带领队员们用铁锹将车轮旁边的稀泥挖开,又将石块树枝铺垫在轮胎碾压出的凹槽里,几经竭力尝试,但由于泥潭过大,仍无法使车辆冲出泥潭。此时天色已晚,杨维忠果断下令,除他本人和另一个同事留守汽车,其余人员立刻步行回营地。当时虽然时值仲夏,但山区里天气阴冷潮湿,夜里两人斜躺在车里忍受着饥渴和寒冷,第二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顺利将车拖出泥潭,保障了分队给养物资的供应。
地质工作的科学性与艰苦程度,锻造了杨维忠厚重的专业素养和坚强的意志,更磨砺了他对地质异常的敏锐洞察。卡特巴阿苏工区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植被覆盖厚,很难想象,发现那条不足一米宽的褐铁矿化较强的花岗岩会有多大的概率,并且还认定它可能含金。然而杨维忠没有让那条小小的金矿化带露头被错过。2008年8月里的一天,七分队小搬家至卡特巴阿苏工区进行异常检查,由于马匹紧缺,杨维忠和队员们测剖面时,采集的样品都由队员们随身背着,上山下沟,一天下来,队员们非常困乏。下午,在回营地的途中,就在队员们小憩休整时,杨维忠不放过任何机会仔细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在同事们休息的不远处发现岩石上有较强的黄钾铁矾化。他立刻把大伙都叫过来,在仔细观察后,他们取了4个化学样和光片、小体重等样品,装在了几近盛满的地质背包里。背包重了,可地质队员心中似乎轻松了很多,因为他们似乎能憧憬到一个重大找矿发现正在诞生。
在项目分队其他同志眼里,投入工作的杨维忠“就像一头毛驴,不知疲倦”。记得有一次杨维忠和另一位同志主动请缨,要求去完成海拔最高、路线最长的采样任务,早上7点两人便出发了,一路上,涉水过河,攀岩越壁,呼吸随着海拔的升高越来越急促,心脏也好像要从胸腔里蹦出来一样,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全身力气,经过长达八小小时的努力后,终于到达采样地点顺利采集到样品。那天直到晚上八点多他俩才背着沉甸甸的样品包赶回驻地,尽管身体极度疲乏,但杨维忠却任然挑灯夜战,绘制图纸,整理资料,直至深夜才休息。第二天,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整装待发,又开始了新一天的采样工作。年底收队回到乌鲁木齐,参加单位的身体检查,医生告诉杨维忠,他的左心室肥大,血压偏高,高海拔地区、高强度的工作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杨维忠默默地揣起体检报告,微笑着对医生说“这些小毛病我会注意的,我的身体还是很硬朗的,干地质跑野外绝对没问题”。
自2008年在卡特巴阿苏通过1:1万地化剖面对1:10万化探异常检查,发现两条金矿化蚀变带后,杨维忠便牢牢把握这条找矿线索,组织专家同仁讨论研究,同分队技术人员百余次的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应用多种找矿方法与手段,确定矿区范围与储量。他调阅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文献,收集数据,现场查验。终于在2008年异常查证的基础上,经过三年的科学严谨的预普查工作,杨维忠带领七分队陆续发现并圈出宽160m~300m,长2.5km金矿化蚀变带,金工业矿体9个,盲金矿体6个,低品位金矿体20个,盲铜矿(化)体6个,共计41个子矿体。通过地、物、化现有成果综合研究,结合钻孔资料,认为该矿床已达中型金矿床规模,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达到大型-超大型金矿床规模,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7份中旬正值卡特把阿苏矿区生产大忙季节,外协的山东钻机队所施工的ZK002号钻孔,由于地下破碎强烈,取芯困难,工程进展受阻。项目负责杨维忠十分焦急,一整天一整天的蹲守在钻机施工现场,监督和指导机上人员施工,严格检查取芯质量和采取率,及时指出和纠正出现的问题,严把质量关。最终在杨维忠和分队技术人员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懈的技术攻关下,他们攻坚克难,实现孔孔见矿,探获资源量陡增,取得卡特巴阿苏金矿钻探工作新的突破和进展。
率先垂范,找矿追梦人踏上漫漫新征程
杨维忠始终坚信团队精神的充分发挥才是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的最有力保障。他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工作理念贯穿在整个野外工作中,悉心关心每一名队员的身体健康,确保每一名队员的安全归队。他时常组织队员用卫星电话与家人联系。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12名队员组成了一个亲如兄弟的大家庭,杨维忠则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他要把队员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安排饮食起居,掌握工作进度,关注队员的思想动态。最重要的是遇困难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布置工作时总把最长的路线,最难采的样留给自己。地质工作的艰苦有时会摧垮年青队员们的意志力,杨维忠就时常语重心长的提醒他们:“地质工作考验的就是忍耐和承受,如果吃不了苦,就找不到矿!”,“找矿没有结果不可怕,可怕的是为自己找放弃的理由,失去坚持到底的勇气和信心。”在他的鼓励下,从没有分队队员掉过队,打过退堂鼓。队员们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大家常说:“这样的带头人,我们服。”
跟杨维忠谈到家庭,他深感惭愧。杨维忠常年出野外,妻子是高中毕业班老师,工作繁忙,夫妻俩只好把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从山西老家接到家中,照顾就要参加中考的女儿的饮食起居。每逢想到这些,杨维忠都会跟自己说:“为了她们,我要更加努力的工作。”
或许是名字里有一个“忠”字,杨维忠始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地质人身上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同时也展现出当代青年地质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踏遍青山人未老,时值春日,杨维忠和他的分队队员们又即将启程奔赴野外工区,继续奋战在地质找矿一线,完成卡特巴阿苏项目详查工作。而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卡特巴阿苏,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金凤凰,它即将载着杨维忠和七分队队员们的地质找矿梦想展翅飞翔!
摘自:新疆第一区调队刊物
- 上一篇:“五一”友谊篮球比赛
- 下一篇:精选(一)小谈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