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美盛新闻

用执着成就梦想

发布时间:2013-11-27 12:30  
发表人:

---记第一区调大队项目负责杨维忠同志

一区调程宏钧

   自1988年第一区调大队在伊犁地区发现伊宁阿希特大金矿之后。25年后的今天,这支被国家授予“地质找矿功勋单位”的找矿劲旅,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再一次在伊犁新源发现评价了一处特大型金矿——卡特巴阿苏金矿,可提交金资源量53吨,远景金资源量有望达到上百吨,达到超大型规模,潜在经济价值近200亿元。这一重大发现的背后,是第一区调大队卡特巴阿苏项目分队成员们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斗的结果。

   这支具有近60年发展历程的功勋单位,为新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及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获得者等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用对地质事业执着的爱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壮丽诗篇!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杨维忠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杨维忠今年43岁,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卡特巴阿苏矿区项目负责。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杨维忠始终认为矿产资源丰富的新疆在地质找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所有地质人梦寐以求的舞台。2003年杨维忠依然离开了家乡山西一家地勘单位调入第一区调大队工作。十多年来,他由一名普通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地质项目带头人。他一步一个脚印,在崇山峻岭之间,在荒漠戈壁深处,从西昆仑的乔尔天山腹地,到阿尔金、那拉提山脊,都留下了他身先士卒的足迹。

不畏艰险 勇于承担

   2008年6月,杨维忠带领七分队12名队员进驻卡特巴阿苏矿区,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占开始了。他们打破了这里的寂静,用双脚丈量着这里的土地,用双手探寻地下的宝藏,创造着地质人充实的精神世界,为新疆大地描绘生命的颜色。

   第一次进入工区,异常困难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了项目推进的最大拦路虎,卡特巴阿苏除了部分地区有马道外,几乎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行,分队所有人员只有靠步行翻越达坂。在杨维忠和队友的脑海中,这里已经没有“路”的概念,“路”就在他们的脚下,地质路线布置在哪里,地质队员的目的地就在那里,一天下来筋疲力尽,狼狈不堪,杨维忠却打趣地对年青队友说:“远看要饭的,近看搞地质的。”西天  山气候异常,进山的所有物资都由人扛马驮,这里时常下起瓢泼大雨,被大雨淋透的地质队员们牵着马,深一脚、浅一脚的困难前行。马背上物资翻了绑,绑了又翻,队员们磨破了脚,碰破了皮,也不肯停下来。

   还有一次,杨维忠和队员在新源县城采购物资,补充给养后,驱车返回营地。在路过一片树林时,汽车陷入一处长达200米的泥沼中,经过数次冲锋,汽车越陷越深。杨维忠和队友用铁锹将车轮旁边的稀泥挖开,又将石块、树枝铺在车轮前方,几经竭力尝试,始终无果。天气已晚,杨维忠果断下令,除他和另一名同事留下来看守汽车以外,其余人员立刻步行返回营地。虽然时值仲夏,但山里天气阴冷潮湿,夜里两人斜躺在车里,忍受着饥渴和寒冷。第二天全分队的人齐来救援,才把汽车拖出泥潭,保障了分队物资的供应。

执着信念精益求精

   “地质工作是严谨科学,工作中我们绝不能含糊,地质人不在大山深处,不在戈壁瀚海,怎能发现地下的宝藏”,杨维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话深深的感化了其他地质队员。也正是这番话使他在地质工作中锻造了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坚强意志,更磨砺了对地质异常的敏锐洞察。卡特巴阿苏工区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植被覆盖厚,可以想象,发现一条不足一米宽的褐铁矿化花岗岩,是一件发生概率极小的事情,但任何线索都躲不过杨维忠的“火眼金睛”。有一次在地质路线上其他队友都开始休息了,而杨维忠却不放过任何的观察机会,就是在这次发现了一条小小金矿化带露头,这引起了他的重视,尽管身体疲乏,杨维忠还是在这里又取了两个八公斤的化学样品,四个人把背包里的重量匀了匀,开始返回营地,返回的路途更是艰难,不但要扛上笨重的采样工具,还要再背上样品,大家佝偻着背,缓缓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又累、又渴使队员们体力不支,真想倒下,但是肩上的样品关系到一个未知矿体的命运,大家相互鼓励着,带着美好的憧憬回到了营地。

   找矿线索牵动着地质队员的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化验成果出来,样品结果是金含量7.2克吨,整个分队沸腾了。卡特巴阿苏首战告捷,驱散了辛苦多年却未有找矿突破的地质队员心头的愁云,这块“金宝贝”无疑给野外地质工作打了一针兴奋剂。

   然而,看似机缘巧合的偶然,实则是或早或晚的必然。找矿突破,源于第一区调队对野外工作的支持和工作质量的监督,而地质队员对找矿负责的科学态度也功不可没。杨维忠和队友们也是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天天如此。大家深知在松林茂密、植被发育的西南天山,发现找矿信息,犹如大海捞针,杨维忠他们犹如拓荒者,挑战生命的极限,自然环境的严酷,未能使队员们屈服,他们擦干眼泪、抹去汗水,继续投入工作。“细致的采样工作是发现矿化的重要支撑,所以样品问题上我们绝不含糊!”杨维忠自豪地说。在卡特巴阿苏矿区无论采样工作多么辛苦劳累,杨维忠都要亲自检查分拣样品,及时分批次将样品送到实验室。有一次收队前,他发现有1个样品与实际位置对不上,执意带领一名技术员,启动一辆大车到指定地点补采样品,等到一切检查妥当、确认无误之后才确认收队。

   为了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这个梦想,投入工作的杨维忠“就像一头毛驴,不知疲倦”。从他骨子里透露出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正是凭借如此严谨的工作态度,杨维忠带领的七分队在2008年的工作中发现了两条金矿化蚀变带。大队牢牢把握这条找矿线索,组织专家同仁讨论研究,同分队技术人员百余次的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应用多种找矿方法与手段,确定矿区范围与储量。

技术精湛潜心研究

   2011年,7台钻机进驻工区,高高耸立的钻塔下机械隆隆作响仿佛要唤起千年沉睡的“金凤凰”。7月,正值卡特巴阿苏矿区生产大忙季节,作为项目负责的杨维忠时刻关注着钻机施工的进度,由于地下岩层破碎强烈,由山东钻机队所施工的ZK002号钻孔取芯困难,工程进展受阻。杨维忠十分焦急,他整日整夜地蹲守在现场,监督和指导机台人员完成任务,严格检查取芯质量和采取率,及时纠错,严把质量关。在他和分队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顺利完成了10个设计钻孔,2500米进尺的工作量,并缔造了孔孔见矿的传奇。

   2011年是新疆地矿局“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卡特巴阿苏找矿重大突破的一年,七分队陆续在卡特巴阿苏发现并圈出宽160米--300米、长2.5公里的金矿化蚀变带,共圈定41个子矿体,其中工业矿体9个,盲矿体6个,低品位金矿体20个,盲铜矿(化)体6个,初步估算获得金资源量9.8吨。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现在成果综合研究,结合钻孔资料,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矿床已达中型金矿床规模,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达到大型--特大型金矿床规模。

   作为卡特巴阿苏金矿项目负责人杨维忠深知自己身上担子很重,他从野外勘查到室内资料整理,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当日事当日毕”,白天除了在地质路线上观察记录地质现象、打标本、编地质点号,到机台采集岩芯标本。每天晚上便是整理记录和样品,编号,标签,样单等,看似简单但是却不能容半点马虎。

   找矿的梦想,又进了一步。2012年,卡特巴阿苏金矿被列为地矿局重点项目,引进钻机17台,布置钻孔57个,累计进尺2.5万米,基本做到了孔孔见矿。在各方专家领导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探槽、硐探和钻探工程揭露,金矿化蚀变带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条宽约60--300米,长3000米“粒粒饱满”的“金豆荚”。仅卡特巴阿苏4号主矿体一处,就发现金资源量26吨。可以说,卡特巴阿苏金矿的发现有望成为中国境内的中亚‘金腰带’。那拉提金铜矿带的找矿重要进展,让几代新疆地质人的梦想腾飞起来。

朴实情怀舍小家顾大家

   这么多年来,杨维忠最亏欠的就是家庭,他深感惭愧。常年出野外,妻子是高中毕业班老师,教务繁忙,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和就要参加中考的女儿,高强度的工作和过大的心理压力让她也病倒了。尽管心里无比牵挂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孩子,但生怕因此影响工作进度,他还是坚持在野外一线。每逢想到这些,杨维忠都会跟自己说:“为了她们,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优异的找矿成果和工作实绩得到了局、队两级的充分肯定,杨维忠所带领的七分队也分别于2009--2012年连续四年被大队评为先进集体;2009--2012年连续三年被地矿局授予“安康杯”竞赛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被地矿局授予“十一五安全生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金矿”2012年度被地矿局评为新发现矿产类I类大型一等奖。累累的找矿成果和工作实绩赢得了一致认可和好评,杨维忠多次被评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关心同事 锤炼队伍

   狂风暴雨袭击了营地,炉灶倒了,帐篷翻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地质资料,没有人收捡随风而走的个人物品。面对一次次大自然的劫难,委屈的泪水在无人的时候悄悄流淌。他们每天都在林海深处颠簸,狂风暴雪在耳边乍起,他们的脸上写着疲惫,但他们的内心却很执着。杨维忠始终坚信团队精神的充分发挥才是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的最有力保障。他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工作理念贯穿在整个野外工作中,悉心关心每一名队员的身体健康,确保每一名队员的安全归队。最重要的是遇困难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布置工作时总把最长的路线,最难采的样留给自己,地质工作的艰苦有时会摧垮年青队员们的意志力,杨维忠就时常语重心长的提醒他们:“地质工作考验的就是忍耐和承受,如果吃不了苦,就找不到矿!”“找矿没有结果不可怕,可怕的是为自己找放弃的理由,失去坚持到底的勇气和信心。”在他的鼓励下,分队队员没有掉过队,打过退堂鼓,队员们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大家常说:“这样的带头人,我们服。”

   其实大家都知道,对于杨维忠来说,进入勘查评价阶段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建队历史上也没有成熟的经验成果。杨维忠自小骨子里就透露出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杨维忠一边重温课本,一边四处收集资料,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干中学,学中干。接下来他进入了“白+黑”的工作模式,白天面对岩芯、面对地质现象。晚上面对案头大量的书籍,一张张的图纸,一页页的报告,钻研思考,用执着成就着区调人的梦想。

   踏遍青山人未老,时值春日,2013年5月4日,一区调大院里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紧接着驶出5辆野外生产用车,杨维忠和七分队20名项目人员奔赴野外。较于之前出队时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此刻技术人员更愿意即刻抵达工区,一头扎进30台钻机齐作的轰鸣声中……继续奋战在地质找矿一线,完成卡特巴阿苏项目详查工作。

   第一区调大队作为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杨维忠长期工作在这个光荣的团队里,在秉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人优良工作作风,杨维忠和队员们的无间合作,托起了卡特巴阿苏特大型金矿。同时,在地质人“三光荣”和“四特别”精神的指引下,杨维忠始终追寻着地质梦想,他总是说道:“我就是喜欢地质,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想改行。”他用他的执着成就了他的地质梦想,他用他的努力实现着他的地质追求,在地质逐梦路上留下了他潇洒的身影。而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卡特巴阿苏,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金凤凰,将载着杨维忠和七分队队员们地质找矿梦想展翅飞翔!


 ----摘自《新疆地矿》


返回顶端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版权 2024 美盛集团 本公司保留一切版权 琼ICP备2024032448号